新闻中心

“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大众考古季”开幕式在京举办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大众考古季”开幕式13日上午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展览会集展现7件圆明园丢失石柱文物,出现了我国丢失文物追索返还作业的最新效果。

  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丢失海外重要文物。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修建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后丢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保藏。近年来,在中央宣传部、文明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安排、社会力气通力合作,终究促进挪威保藏安排向中方捐献这批石柱文物。

  开幕式上,文明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向相关方面颁布捐献证书,向北京市文物局颁布划拨文件。展览由文明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一起主办,共展出文物、相片等约50件(组)。

  今天上午,丢失海外百年的圆明园西洋楼石柱回归故乡,初次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的“最上楼”一层同大众碰头。历经百年曲折,几经周折,7根石柱总算从头再回到祖国的怀有,成为继原坐落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丢失海外重要文物。

  此次回归的石柱共7件,均为汉白玉原料,通高约80~92cm,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估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旁边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利涵义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我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琢办法等亦与我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表现了中西合璧的文明内在。

  圆明园西洋楼修建以木质梁柱为根底,经过用砖砌筑内墙,外部包以汉白玉等石材的办法制作。其修建主体仿西方巴洛克风格制作,常在修建上建立石柱作为望柱或栏杆连接物运用,一起还具有装修的效果。两边没有雕花的石柱应为修建上的联排装修物,两边饰有花瓶或斑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渠道栏杆部分,花瓶的款式则是合作栏杆形制雕琢而成。

  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气大方贡献、自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援助、建言献计,捉住海外保藏单位相向而行、开释好心的有利关键,国家多部分统筹引领、保驾护航,维护安排尽心履职、勇于担任。各方密切合作,历经10年,终究促进石柱回到原属地。

  国家文物局安排我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展开什物判定。专家共同以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深,浮雕雕琢花卉、缠枝几许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明要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好,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原料状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KODE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时间在我国作业,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取得并流出我国。”

版权所有 © ayx官网下载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