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连通全球,航运承载生机。近日,记者深度参与交通运输部2025“我们大家一起去看海”全媒体宣传活动(国际海事篇)。作为中央媒体采访团的一员,深入港口国监督检查一线,实地探访海事服务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和岱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运营情况,亲身感受国际海事公约对造船、航运等行业的重要影响。
国际海事合作离老百姓的生活看似遥远,实则与全球经济、国家战略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国海事人立足专业、胸怀世界,主动投身国际海事治理体系,推动技术发展创新、擦亮全球航运绿色底色、让中国方案惠及千家万户,在国际海事舞台上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海纳百川,一艘艘不同国家的巨轮在大洋之上穿梭,她们来自不同地域,却行驶在同一片海域,这使得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规则规范全球航运秩序成为提高航运安全性和效率的关键之举。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船舶上推广应用,使其成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提升航运效率、强化海事监管,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信息安全的综合性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2025年5月,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代表团建设性参与讨论,推动《船载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修订案获国际海事组织审议通过。这为船载北斗导航终端在国际海事领域推广应用、促进北斗高水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今年前8月,中国海事在主导制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事标准规则上潜心攻坚、勠力推进,取得了一揽子新成果,逐步推动中国智慧在国际海事舞台大放光彩。
水深是涉海活动的关键参考要素,水深数据的质量必然的联系船舶安全和航行效率。2025年7月,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正式对外发布了由中国牵头修订的国际标准《官方海道测量机构水深数据质量赋值指南(S—68)》第1.1.0版(简称《指南》)。
“《指南》规定了各类水深数据的质量评定方法与要求,为全球提供了统一标准,解决了困扰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国际空白。”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黄东武介绍,今年3月11日—13日,该中心高级工程师邬凌智以会议主席身份,线上主持召开了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数据质量工作组第20次会议,为推动全球海道测量数据质量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
据悉,今年以来,中国海事深化国际规则研究,推动中国方案持续“输出”,共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提案63份,实现重大议题制度性话语权新突破。
河北海事局推动解决救生艇等配套船舶上卫星应急示位标报警丢失的紧迫问题,为保障全球海上人命安全贡献力量;浙江海事局牵头起草“操作概念框架”“船岸一体连通”“风险态势评估”等内容,纳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自主船舶规则》草案重点章节,成为引领智能航运发展的重要参考;天津海事局持续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商船检验技术规则》修订,实现区域船舶技术标准“实质化”合作,着力推动地区船舶技术水平提升……
“这些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意味着中国船舶能够在全球航行时享受到统一、高效的服务,在提升全球航运安全管理上的水准的同时促进中国航运企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复杂化的今天,全球航运业有了共同的“通用语言”和“操作手册”,其中镌刻着中国海事人每一次深研细做、创新突破的火热实践。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的提升,绿色低碳成为航运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国际海事合作的关键议题。中国海事积极拥抱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制度完善,全方位助推绿色航运建设,为守护碧海蓝天贡献力量。
中国海事热情参加国际海事合作,并不断吸引更加多力量加入,携手推动全球绿色航运发展。中国海事积极参加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温室气体减排会间工作组等国际会议,组织精干力量参与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提交相关提案,推动国际海事组织制定务实、科学的减排国际规则,出台《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批准了温室气体减排“净零框架”。
2025年4月,在北太平洋海岸警备执法机构论坛专家会上,由河北海事局牵头研究的“近岸海域沉潜油的防控与处置研究”课题正式结题。
“该课题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五国专家的智慧,历时两年完成,共提出了12项技术创新和8项管理建议,为国际沉潜油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河北海事局副局长邓民和记者说,“船舶溢油应急的区域联防联控经验分享会议”也将提上日程,分享先进经验,促进智慧交流。
创新举措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浙江海事局“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的实践成果在便利运输委员会第49届会议上亮相,充分展示了以宁波舟山港为代表的船舶进出港交通流组织一体化在提升航运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方面的经验和成效。
据悉,以马士基美东航线为例,该计划实施后,到港船舶平均等泊时间从30小时缩短至6小时,准班率从不足30%提升至77%,累计减少燃油消耗3.07万吨,降低碳排放9.9万吨,相当于种植约550万棵树,收获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与推广。
当前,中国海事正引领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守护全球海洋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国际海事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更加快了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近年来,中国海事致力于在多个领域推动合作共赢,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群。
中国海事聚焦重点领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好国际合作顶层设计,点对点推进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落地。
在环渤海区域,为保障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海上运输的稳定畅通,深化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合作,山东海事局认真贯彻落实《保障铝土矿资源进口海上运输安全便捷创新试点推进工作方案》,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推动与几内亚海事局举行工作会谈,就商签中几海事合作备忘录、逐步加强交流合作达成一致意见。
“这个方案为保障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海上运输的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最终将体现在有关产品物流成本的节省上。”山东海事局副局长柳强说。
有为才有位。中国海事国际会议参与度持续增强,话语权、影响力明显提升。区域合作的深化,不仅让亚太地区的海上运输更安全高效,消费者也能够更快收到来自亚太各国的商品。海上运输通道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在方方面面切实惠及人民群众。
在今年福建海事局承办的第24届亚太海事局长会议上,福建海事局代为起草并促成会议审议发布《第24届亚太海事局长会议区域合作倡议(福州宣言)》,成为该机制成立29年来首个区域性合作倡议文件,为构建亚太地区海事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新路径、新方向,也为未来中国海事引导会议方向、掌握机制主导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福建海事局还圆满承办第三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海上参访活动,推动发布以海事合作为主题的高级别多边外交成果文件《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加强海事领域务实合作倡议》,明确未来中国和太平洋岛国海事相互连通方向。
人才是事业兴旺的根基。一直以来,中国海事扎实推进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在江苏,江苏海事局印发《江苏海事局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成功推荐系统内首位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审核机制女性审核员;在上海,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承办2025年国际海上导助航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和专家培训班,进一步擦亮中国航海保障领域国际培训品牌,明显提升了海事航保国际影响力。这些培训项目为提升全球海事管理上的水准注入了源头活水,不论是管理机构、航运企业还是船员自身,成千上万的航运从业者都能受益。
随着中国海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更多中国海事之治将惠及全球海事治理,为世界航运业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一场场国际会议上展现中国海事担当,一份份提案凝结中国海事智慧,一项项务实之举彰显中国海事作为。未来,中国海事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让国际海事合作成果更好惠及世界各国人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星空体育app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