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住楼市股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建议继续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并以优化存量空置商办楼宇处置政策为突破口,“商办改保障”,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同时增加保障房市场供给。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到,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会议要求稳住楼市股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建议继续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并以优化存量空置商办楼宇处置政策为突破口,“商办改保障”,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同时增加保障房市场供给。
保障房的规模化提供,将能同时满足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刚需应当是以保障房的购买者为主,改善性需求一般是指中等以上的住宅。但是对于挤住出租房的新市民来说,保障房将对他们的居住条件带来很大改善。
此外,近年我国房地产投资规模和房屋新开工面积年年在下降,对相关产业影响很大。如果能通过保障房建设,每年增加投资规模5万亿元左右,每年增加新开工面积10亿平方米左右,恰好能堵上商品房开发萎缩造成的缺口。保障房建设在施工与建材等各方面的需求一点也不亚于商品房。如果能这样用力地做,未来10年将是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复苏发展的10年,将让现在低迷的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建材业、家居家电业等180多个相关产业重现生机。
上述工作,中房集团公司在过去就曾涉及。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房集团每年向230多个城市投资建房,占到全国建房总量的大约20%,主要是保障房。那时只考核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从不考核销售面积,因为所有房子都能销售掉;更不考核利润指标,因为保障房不应该有利润。
2008—2018年,我国也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缓解了保障房的供需矛盾,惠及民生。事实上,我国每年建设七八百万套保障房的能力是具备的,市场需求是足够的。
还有,如果能实现保障房的规模化供应,有利于整体房价止跌回稳。有的人觉得,只有商品房价格下降才能解决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的问题,这种声音一度影响房地产政策。实际上房价高的最终的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保障房,把本该用于保障房的“限购、限售”政策错用到商品房上,造成了目前的楼市萎缩。如今已明确住房供应体系是“市场+保障”,保障房建设应以政府行为为主,限购和限售等政策都应当运用于保障房;而商品房供应则应以市场行为为主,不应当实行“限购”,应减少限制性措施,允许居民购买。
因此,推动保障房建设,一方面,助力解决好国务院文件指出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明显问题”,加快建立“市场+保障”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精准造福工薪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的同时,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是“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其中关键就是保障房建设。从2023年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国务院14号文件、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从中央层面强调保障房建设就有6次之多,多次提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足以看出中央对保障房建设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按照城镇非流动人口计算是66%,对应9.3亿的城镇非流动人口;但如果按照城镇户籍人口计算,则仅为48%,对应6.8亿的城镇户籍人口。两者的差距有2.5亿人之多。2.5亿的新市民,虽然已进入城市,但仍为非城镇户籍人口,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多项保障。按照我国居民家庭平均人口为2.6人计算,保障房约有一亿套的缺口。这还没有计算上不断产生的城镇年轻人新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
这些新市民绝大部分应该享受保障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明确,要按照城镇非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义务教育保障。所以,我国保障房的缺口总量应在1亿套左右。保障房要多少年建成呢?在“十四五”规划中,全国5年筹集与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为870万套间。如果按照这一个速度建设保障房,从时间上难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如果将保障房建设时间压缩至10年,每年需要出示保障房1000万套。面对这每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市场需求,少部分通过拆迁改造归集,每年归集两三百万套;更多还要新建保障房,每年新建规模七八百万套。这样,在增加增量的同时,化解了存量。
针对每年1000万套保障房需求,包括“商改保”和新建保障房在内,其对应投资额在4万亿~5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少部分是政府和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本金。
资本金部分,由中央带头投资并由央企引领实施,在保证资金充足到位的同时,能促成保障房建设顺顺利利地进行。假设中央财政每年提供5000亿元,地方政府再配套投资5000亿元,那么资本金就能达到1万亿元。如果再调动银行贷款4万亿元,就能达到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近年要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特别要求“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投向保障房就是投向“民生基础设施”。其中地方政府的5000亿元可以不是资金,而是土地整理成本。
国务院规定保障房用地“土地划拨”,即仅支付相应的土地成本,不用缴纳土地出让金,全部用在建设上。因此,这5万亿元投在保障房上,对建筑业的拉动力要大于商品住房的5万亿元,可能要大一倍;同时也能达到比商品房开发更大的效应,可完全做到每年七八百万套的保障房产出。
保障房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保障房建设的回款速度较快。配售型保障房两年左右就能够卖出,获得回款,若加上预售,回款速度则更快。只要能连续投资三年,后续资金就能循环滚动起来,不要增加新的投资。保障房建设能带动建筑施工、建材供应、装修服务、家居家电等180多个行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恢复就业、增加税收。
现在商品房市场确实存在着销售困难。但如果认为保障房建设会抑制人们购买商品房,甚至冲击商品房市场,这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命题。
工薪阶层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本就应该享受保障房。过去是由于保障房供应不足的明显问题,才让他们只能面对商品房市场。今后有了规模化保障房供应,这些人群当然会回到保障房市场。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房地产,专门提及“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更彰显了中央稳楼市的强烈决心。
如何“持续用力”?首先,就需要启动规模化的保障房建设。如前文所述,保障房需求按城镇非流动人口计算,缺口约为1亿套,如果分10年来完成,平均每年就需要出示1000万套。其中少部分是通过拆迁改造来归集,大部分还是要靠建设。
存量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方向已经由中央指明,即“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因为商办用房的空置总量大于商品房。现在待售商品房总量是3.8亿平方米,按照每套房100平方米估算,就是380万套房;而商业和办公楼在开发商手里待售的是2亿平方米,在各持有机构手里空置的是3亿平方米,加起来就有5亿平方米,相当于500万套住房。
“商改住”有两种政策选项:一种选项是财政增收选项,即补足土地出让金,把它们变成商品住房,这样做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第二个选项是保障房选项,即通过“商改保”把它们变成保障房。
在中央部署“收购存量商品房改为保障房”后,有些人只把“商品房”片面地理解为“商品住房”。但商品住房当中包含着高地价,拿它改为保障房难度太大,导致商品房改保障房推进缓慢。
在大城市商品住房的成本与价格中,往往三分之二是地价。比如北京房屋均价约6万元每平方米,其中楼面地价达到4万元每平方米;上海的住宅楼面地价是4.5万元每平方米。包含如此高地价的商品住房,无论如何压价收购,地价是退不回来的。所以,要落实中央要求,就必须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此外,针对“商业改保障”,把商办用房改做保障房,有其价格上的优势。现在有些地方在落实“收购商品房变成保障房”时,把“商品房”只理解为“商品房”,结果让“商改保”很难进展。这些商品房中的土地出让金比重很大,把高地价的商品房变为不含土地出让金的保障房,难度可想而知。
而用空置的办公楼和商业楼进行“商改保”,就容易多了。因为商办用房没多少土地出让金,在特大城市土地出让金也只是相当于商品房价格的三分之一。这些价格低的商办用房比价格昂贵的商品房更适合改为保障房。
现在一方面是大量过剩的商业办公楼群闲置,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商改保”。将存量商办用房稍加改造就可以转化为保障房。这就等于这边一群小伙子愁娶,那边一群大姑娘愁嫁,把两件事情凑到一起,就很容易解决了。
国家对保障房的房价要求,就是国务院2023年“14号文件”中规定的“土地划拨”和“不摊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其成本只是土地成本和建安成本,这样的房子才能成为面对工薪收入群体的保障房,才能让这些家庭买得起。“商办改保障”,指把商办用房改为保障性住房。因为大城市商办用房的地价比较低,比如北京、上海的商办用房平均房价仅为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包括土地成本但不含土地出让金。它们比同等地段商品住房每平方米六七万元的均价低很多。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较低房价,工薪家庭就能享受到价格实惠。再加上首付比例降低、银行对保障房的贷款利息逐步降低,就能让工薪家庭买得起。买保障房可能也需要拿出大笔积蓄,还要购房者当若干年的“房奴”,但这个“房奴”当得要比买商品住房的人轻松多了。
一些国家不断实施“商改住”,依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调整规划与建筑结构。过去在“商改住”方面的经验太丰富了,比如著名的纽约“特朗普大厦”就是“商改住”的范例。
把我国大城市部分商办用房用于“商改住”,技术上不难办。第一是这些商办用房都是现房,卖房叫“现房销售”;第二是地理位置都不错,公共交通甚至地铁可以通达;第三是停车位充裕,供电也不错。只要通燃气,只要政府允许,这也是不难办到的事。
空置商办用房优于商品房的特点还有:商办用房的层高都比较高,有的能达到4.8米,减去铺地与吊顶,住房层高也仍很可观;电梯设备比较好甚至相当于高端住宅;而且很多商办楼宇的外墙是采用石材或幕墙,比普通商品住房外形好看。即使这样的建安标准,不含地价的成本也只是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如果能基本按照成本价出售,合乎条件的居民购买就能够获得实惠。
还有,存量商办用房变成保障房,是因为现实问题就摆在面前,商业和办公楼积压空置严重。它源自不少城市供应商办用地与住宅用地的比例失调。本来商办用地与住宅用地的比例关系,应该是二八关系,即20%比80%,但一方面有一段时间,地方政府认为增加商办用地可以招来投资人,从而带来税收;另一方面由于前些年房地产的限购政策主要是针对住宅,而商办房不限购,导致一些地方出让商办用地过多。如今各城市逐步取消房地产限购后,留下很多“后遗症”需要修复。其中之一就是过去大量批售商办地,造成商办用房产出过多。如果不适时进行处置,很有几率会成为城市的疮疤。推动“商办改保障”,一方面能够降低普普通通的家庭的购房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解决商办用房存量过剩的问题。
“商办改保障”中,尤其要重视大单位居民用房。商办项目动辄面积达到20万~30万平方米,可以改造出几千套房子。这种改造最适用于一些大型单位,包括事业与企业单位。
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上,2024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提到要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这个制度应当是“市场+保障”的住房制度。据此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搭建,包括住房土地供给制度、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制度和住房金融制度等。在此背景下,笔者建议继续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并以优化存量空置商办楼宇处置政策为突破口,“商办改保障”,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同时增加保障房市场供给。
笔者希望能在近几年,着力解决好国务院文件指出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明显问题”,加快建立“市场+保障”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在精准造福工薪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的同时,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大多数来源于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从始至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党史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委中心组学习》《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等百余本中央级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相关的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